|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康乾盛世一奇才——文安县康熙年间著名学士陈仪小传

康乾盛世一奇才——文安县康熙年间著名学士陈仪小传

关键词:陈仪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文安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xueyufeng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2607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陈仪,字子hui(左岁右羽,四声),号一吾,由于其书房名为“兰雪斋”,所以自称“兰雪先生”,晚年书斋又称“有竹山房”。
  康熙五十四年陈仪中进士,授翰林院侍读。他一生无甚嗜好,只喜读书著述,在诗词歌赋、佛经道教、古文易理、散文游记、名著评赏等多方面都才华出众。晚年热衷于治水事业,协助朝廷为减轻民众疾苦做出了不朽贡献。他的著作颇丰,涉及面广,流传至今的也有相当数量,成为后人研究历史的宝贵财富。
  陈仪的一生处于康乾盛世,当时江山一统,边疆太平,刀光血影鼓角争鸣的气氛早已消失,于是,文人墨客多以描花颂景在社会上争名逐利。而陈仪一改世间俗气和厌气的文风,独树一帜,用自己精雕细刻的文笔,在不同的领域里留下了诸多不朽的篇章。他的《兰雪斋诗集》,字里行间流露着对正义的赞颂。对民间疾苦的关注,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境界。他的《学庸口义》一书,虽说只有几万字,却对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大学》、《中庸》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评析。此书稿流传到本世纪三十年代初,被当时主鲁军阀韩复榘(音巨)的二哥韩复懋(音冒)发现,如获至宝,与子侄共同出力,用当时高档次的铅印技术刊印发行。他的《读离骚》、《毛诗臆评》、《唐宋八大家》的著述显示了他在古诗文方面的独到见解。他以渊博的知识写出的著作《金刚经臆说》、《楞严经臆说》、《南华经解》、《易经评选》等标志着他对道教、佛学及易经的深入研究。他的《战国策选评》、《史记选评》两卷在古为今用方面颇有价值。他的《韩欧文批评》(对韩愈、欧阳修的评析)一书,刻意求索,对唐宋文化鼎盛时期的名著开诚布公地提出了见解,使名著得以升华。尽管此书至今未见到刊印本,但在一家大城市图书馆珍藏装帧精美的真迹手抄本中,仅从那行云流水般的字体中便可见一斑。他流传下来的诸多祭文、疏表、信札等文章,有的动人心魄,有的催人泪下。自然,由于封建思想的束缚,浓浓的忠君意识溢于言表。
  陈仪胸怀大略,才华超群,同时高尚的品德也广为人知。这不仅在他的文章中窥见一斑,而且在史书上也多有记述。特别是在他的晚年,意识到舞文弄墨没有多少实用价值,不能为减轻百姓的疾苦做出贡献,于是便在天文地志、河渠湖海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考察,并被朝廷所重用,使他能在有生之年足迹踏遍华北,把自己变水害为水利的新思路付诸实施,留下了造福于民的光辉一页。他有关水利方面的著作多有流传。他的《陈学士文集》、《陈学士文抄》、《治水末议》、《河渠书》等发行很广。文中对治理水患的精辟见解以及重于实践的决策,至今都有 重要的参考价值。
陈仪是清朝鼎盛时期不可多得的人才之一,他的著作可称为民族财富。他的先人们也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展示过自己的一段辉煌。他的后人们不少也载入民族史册。为把这位近于埋没的历史人物客观的展示给后人,笔者将陈仪家族的来龙去脉顺理成篇,或作历史趣事,或为人物铺垫。

  名门望族 源远流长
  据史书和陈氏族谱记载,陈仪的祖先于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638——1398年)由山西省洪洞县小兴州迁入文安县。第一代始祖陈百义,生有两个儿子,一子迁居文安县文二庄村,另一子陈政迁居文安县西码头村。陈政是陈仪的第九世祖。
  另据最近发现的陈氏祖茔(音迎)之墓碑,记载略有不同。此碑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是时任宫廷御马监太监的陈学为第四世的父亲陈恭所立碑时同时刻制的。碑文载,陈氏祖先于明朝宣德年间(1426——1435年),“粤稽因兵变徙文安”。
  陈政有三个儿子,分作三门。以长幼排列为长门、二门、三门。这三门各有三子,由此,每门又分为三支,共三门九支。长门陈广,长门长支为陈俊,陈仪为长门长支后代,是陈俊的第七世孙。陈俊有三子,第三个儿子名叫陈升。陈升有二子,次子无嗣。长子陈廷 *(左金字旁右不),其儿子陈所蕴诰赠通仪大夫、兵部都补右侍郎。自此,陈氏家族开始步入官宦行列。
  陈所蕴有三子,长子陈国纪曾任南京国子监典籍和山东东昌府管河通判。次子陈国维是万历年间举人,曾先后任遵义府和永州府推官。陈国维殁于湖广任上,他有三子,陈慎、陈协、陈tie(左竖心右占)。陈慎任江南崇明县知县。他治县有方,因与郑成功激战保城有功而受朝廷嘉奖,诰赠布政使司右参议,后提任知州,未及赴任而逝。陈协是清顺治年间进士,任太仆寺少卿、都察院副都御史、兵部督捕左侍郎等职。陈tie(左竖心右占)受兄之荫,为正三品候补七品京职。此时,其家族已经声名显赫了。
  陈仪祖父陈tie (左竖心右占,一声)一辈声名显赫还有其他一个原因。明朝末年,陈所蕴的族兄陈所问任平州知府,兵变城陷,陈知州宁死不屈,端坐大堂之上骂敌而殉难,受朝廷推崇。不久陈国维病逝在湖广永州府任上,三个儿子分别南下迎接灵柩和操办丧礼之事。崇祯丙子年秋(1636年),敌兵忽至,包围了西码头村。陈所问的胞兄陈所有率全家老少护村,终因力量不支而失败,有人劝其投降而保全性命,陈所有严词拒绝,决心效法弟弟陈所问,以身全节,自杀身亡。其家族女眷22口为不受敌辱,一同赴水身死。其中包括陈国维的妻子,陈慎、陈协、陈tie 的妻子及陈慎的女儿等。自此,陈氏忠烈之名传遍直隶。由于陈慎、陈协对朝廷有功,陈(左心右占)受陈协之荫,授七品京职,奉旨从西码头村迁至文安城内西关。
  陈tie(左竖心右占,一声)有三子,次子少亡,长子陈良瑛,接补父荫为侯补七品京职。他淡漠名利,聪敏超群,忠厚过人,被世人誉为“隐德君子”他不愿接父荫而为官,隐居乡里,以自己的才学做些有益于百姓的事情。乡里有行为不端以敲诈取财的人,见陈良瑛厚道且有家产,便诬告他接父之荫是冒充。良瑛不但不反讼,而且一句也不申辩,只待对方受感化收敛。对方趁机要挟取财,陈良瑛解囊赠银,而前者走后者又来,他又以田地、玩器相送。此事惹恼两位进士,问他有理为何甘愿受诬告?他答道:“冒荫是罪过,我没有罪。而诬真为假罪并不轻,我一反诉,他们便成了罪人,我何忍心以无罪之身使他们变成有罪之人呢?”两位进士深受感触,一同上书陈明此事,对方只得作罢。陈良瑛这种以德报怨的胸怀,对年轻的陈仪影响很大。
  陈仪成名以后,陈良瑛更加严以律己。他存书很多,读到能背诵便由人随意拿走。友人对他说:“你受诬告四年,家产几乎荡尽,读书三十年,万卷书亦失尽,你淡漠如此,真不愧为隐德君子啊!”
陈良瑛晚年随陈仪进京安度晚年,终年82岁。
  陈仪兄弟四人,他排行第二。他四弟陈si(左立人,右思,一声)是雍正年举人,任新野县知县。陈仪有三个儿子,长子陈夔友,雍正举人,择选知县,未仕中年46岁而卒。次子陈凤友,24岁联捷进士,先后任河南*阳县知县、广东韶州知府、肇庆知府、刑部员外郎等职,有著作《素斋说书》、《素斋文稿》行世。67岁卒于故乡。三子陈玉友雍正进士,先后任福建建宁府同知、台湾府知府。有著作《自荐草》行世。陈玉友在台湾平定生番,严禁官吏巧取豪夺,使海岛空前安定。51岁那年,因平冤狱而被迫离职。他去广东看望任知府的哥哥,不幸中途病逝。妻子因临产留在台湾,自此陈玉友后人与故乡隔断天涯。本世纪八十年代初,定居台北的陈凤友第六世嫡孙陈嘉骥函请台南市府(陈玉友任知府时省府在台南)寻找陈玉友后人。台南报纸曾作为专题新闻刊登。
  陈仪有八个侄子,其中三名举人,一名知县。在他的六个孙子中,有三名举人,四人为官:知州、知县、州同知、县主薄。陈仪的孙女、陈玉友之女陈蕊珠,文才出众,著述颇多,诗集《焚余草》曾名盛一时。
  如今,陈氏家族已在文安流传22世,从陈仪算起也已11世,包括移居海外和流落他乡的,总人口约计3000余人。西码头村的陈氏家祠古风犹存,现已成为文安县文物保护单位。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